「這樣才叫有政府,才叫會做事!」2019年10月下旬,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了「向海致敬」計畫,「1988公里海岸,每吋都有人管!」院長豪語和政策目標都喊得響亮,政府9大部會、15個機關嚴陣以待,準備好好收拾那些盤據在台灣海濱的海洋廢棄物。
寶特瓶一直占台灣海洋廢棄物的大宗,其中有不少來自境外,為了更妥善再利用這些海廢寶特瓶,環保署主動邀集紡織廠與回收廠,研發製作環保衣,是全球目前海廢含量最高的產品。
首屆台灣海洋文化影展,1日在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揭開序幕, 並特邀柯金源導演,成為本次的焦點影人。開幕式中,全球首映了柯金源的最新作品《平安龜》,並透過柯金源的其他六部紀錄片《平安龜》、《海》、《餘生.共游》、《退潮》、《產房》、《渡東沙》、《記憶珊瑚》等,在影展中帶觀眾深入海洋電影的美學風格與主題,一同愛上他所深愛的大海。
今年,海生館和綠色和平啟動了調查。 他們赫然發現,市場上賣的魚,每隻幾乎都「尚未成年」,魚變少又變小。 國際已有共識推動「海洋保護區」,這是資源永續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台灣的海洋保護區現狀又如何?
馬糞海膽因味道濃郁、口感嫩滑備受饕客喜愛,每年5月至9月是海膽的性腺發育成熟期,近年卻因過度撈捕面臨族群瀕危,並在今年更新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第六版,從黃燈(斟酌食用)轉為紅燈(避免食用)。台灣東北海域常見的紅尾圓鰺(俗稱紅尾竹筴魚)則從黃燈升至綠燈。 參與編定的海洋生態學者邵廣昭說明,海洋生物資源變動性大,為了呈現台灣海洋漁業資源現況,「海鮮指南」每隔2至3年定期更新,提供民眾及餐飲業者採買海鮮參考指引。
「海洋藍碳」在我國淨零戰略的「自然碳匯」中扮演關鍵角色。為推動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海洋委員會今(29日)公布,已完成台灣本土紅樹林及海草床之海洋碳匯「藍碳方法學」,作為台灣海洋藍碳碳匯量計算準據,以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碳權之認證。
由社團法人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主辦,第二屆海洋能產業發展論壇今(18日)登場,台灣擁有長達1,440公里的海岸線,豐沛的海洋能量孕育了海流、波浪、潮汐、鹽差等多元能源。 政府已將海洋能定位為能源發展的重要主軸,目標在2050年達到1.3GW至7.5GW的發展規模,這不僅是實現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也將顯著貢獻於減碳,預計可減少碳排放173萬至1,103萬噸。
海洋大學前校長張清風,是研究魚類、珊瑚性別轉變的國際權威,更是台灣海洋教育的重要推手。小時候幾乎沒看過海,夢想是長大賺錢「蓋圖書館」的他,為何會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
臺灣獨特的海岸風景與生態環境吸引全球旅客,這些指標景點的海洋生態卻缺乏全面的監測與掌握。為了解這些觀光熱區海洋生態現狀,台灣第一份海洋觀光熱區海域活動分析報告出爐,本研究透過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對六大海洋觀光區的海上活動進行盤點,並評估其對生態帶來的潛在壓力。
台灣大學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促進海洋地質與淨零永續領域的跨單位合作,藉由技術精進與資源整合,共同推動台灣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